□ 吳應勇
人生一世,草木一生。秀木立于天地,野草蔓于荒野,每片新葉的舒展,每株小草的拔節(jié),皆是世間的生命,萬物的興盛榮枯,都值得記載。
寫古樹的散文很多,但整部寫古樹的散文集卻少見,杜文濤先生的《山有木兮》正是這樣一部作品:它以古樹名木為切入點,采用52篇系列散文的扇屏式架構,形成了一個展示故鄉(xiāng)社會人文風情、歲月沉淀、歷史文化和生存?zhèn)惱淼膹碗s鏡像結構,為讀者呈現(xiàn)出一個豐富多彩、立體多元的鄉(xiāng)村世界,讓讀者在感受古樹魅力的同時,也能深入了解鄉(xiāng)村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。它是一部生態(tài)文學的散文集,也是一部對故鄉(xiāng)對生命對社會對歷史文化的深度探尋之書。
古樹的千姿百態(tài)
《山有木兮》以作者看樹時間為序,分為蠶月條柳、方覺夏深、木葉青黃、冬至陽生四輯,春夏秋冬,一季一輯。
春季是一年的開始,也是“蠶月條柳”的季節(jié)。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古樹的生動肖像!逗舆吂帕鴶喙{》中的古柳“樹干粗大,像柱石聳立,旺盛,蓬勃,鋪張,壯美,離地一層屋高后兩兩分枝,再八方散發(fā),覆遮了堤道,伸延向了河面,枝梢摩挲上了跨河的三層廊橋翹角。”從樹干到樹根,從枝條到周遭,作者通過這些細致入微地描寫,讓我們不僅看到了古柳的外在形態(tài),更感受到一種歷史厚重感和生命的力量!栋税倌甑穆榱鴺洹“樹身青銅般鑄就,瘤凸顯,皮裂凹縱,枝柯扭結,泛著青灰色的亞光。”不同的姿態(tài),不同的皮色,不同的瘤疤,不僅展現(xiàn)了古樹在生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風雨洗禮,更體現(xiàn)了生命的頑強與不屈。這些對古樹形態(tài)、顏色、樹干、傷痕的描寫,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古樹林立的世界,或沉郁厚重、或輕盈空靈、或質樸舒緩、或昂揚向上,讓讀者在感知形態(tài)的同時,體會到文本的情感與思想深度,展示出這些古老生命的獨特魅力。
古樹周邊的煙火人間
古樹不僅是自然奇觀,更是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的見證者。作者巧妙地把古樹與村落、民俗、民歌、建筑融為一體,描摹出一幅幅煙火繚繞的鄉(xiāng)村畫卷。
《雙松迎客》的古樹下,不僅有仙女與英俊獵人的愛情故事,還有古老鹽道悲酸的背二歌:“打杵二尺八,上坡下坡離不得它,過溝過水探深淺,親親的兒子不如它。”“有女莫嫁鹽背子哥,老死得少來累死得多。”“背二哥,奴的人,十冬臘月穿一層。心想給你脫一件,我脫一件你穿兩層。”
《藥樹在彎道一側》,不僅聽到了田姑治病的故事,還聽到了悠揚的陜南民歌:《教堂遺留的桂花樹》,知道了嵐皋最早的天主教堂,后改為黨校,又改建成幼兒園,高大的桂花樹,見證了這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。這些傳說故事和獨特風情,承載著當?shù)匕傩諏γ篮蒙畹南蛲搀w現(xiàn)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。而流傳的陜南民歌,歌詞中講述著祖先的故事、生活的艱辛與甜蜜,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,更是當?shù)厝嗣袂楦械募耐泻臀幕瘋鞒械闹匾绞。它與古樹相互映襯,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鄉(xiāng)村圖景。
作者還對古樹周邊的建筑進行了細致入微地描寫!端睦蓮R前青岡樹》“青岡樹不遠處立著座飛檐翹角的古廟,白雪遮掩了廟宇的屋面,但亭脊頂珠、斗拱青磚仍透出時光深處的古韻古味。廟建在兩條并行溪流中間的脊梁上,溪流上面各建著座半圓拱單孔石橋,廟為四郎廟,溪為大毛家溝、小毛家溝。”《那人那宅那樹》中,“走進幽深動人的村子深處,一大片舊式的房院鋪展在我們前。院舍遍布著翅角的馬頭墻,鏤空花脊,飛檐斗拱,雕梁畫棟,灰磚黑瓦白墻,彩繪成色鮮亮。古宅里有江西傳統(tǒng)的天井套天井,有浙江民居的精致木雕,有關中平原的拙樸石雕。”這些古老的建筑與古樹融為一體,形成了獨特的鄉(xiāng)村風貌,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和時代的更迭。
古樹下的冷暖故事
每一棵古樹的背后,都可能隱藏著無數(shù)個家庭的故事。在《山有木兮》中,作者在古樹下聆聽主人講述了他們的遷徙歷程、家族興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堅韌與脆弱,以及人性的溫暖與復雜。
《漆朳有片銀杏林》中,丁姓和陳姓普通人家,幾經遷徙定居于此,老人在家務農照看孩子,年輕人在外打工闖蕩,老人和銀杏樹互相陪伴,道出很多農家的生活日常!独撕涌诳礃銟洹返那窦,原是本縣民主壩的人,爺爺背鹽經常路過此地,最后在此安家,現(xiàn)在女兒在西安上大學,兒子在縣城上高中,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故事,讀起來卻是特別親切!栋税倌甑穆榱鴺洹分校瑯湎轮魅诵振,周邊幾戶都為同族,人稱覃家院子。說祖先是乾隆年間從湖北孝感遷徙到此的,原有一個天井樣式的老房子,后來家族人多了便分家四住,老房子也年久失修而垮塌了。房子沒了,但覃家院子名字卻留下來,這茶炭溝一溝兩岸沒人不知曉的。
《太平寨下多古樹》,隨坡就坎,東列西陳,隨性愜意。院里五六戶人家皆姓張,同出一脈,嘉慶元年從湖南長沙府安化縣遷徙至此。靜心默想,嘉慶元年至今220多年了,還有一本線裝《張氏家乘》為證。幾百年來,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,經歷了無數(shù)的風雨。老人說,他們來到這樹下安家,把樹當家人一樣照看,舍不得賣,也舍不得砍樹的枝條當柴燒,隔三岔五還進林子里砍灌伐刺,害怕荒了樹。這些遷徙的歷史,不僅是張姓人家的家族記憶,更是無數(shù)中國百姓在歷史長河中為了生存和繁衍而不斷遷徙的縮影。
《泉邊兩棵高高的樹》中,作者回憶了自己在古樹下度過的快樂童年時光。“學校旁邊有眼大大的泉,泉邊長著兩棵高高的樹。樹上常有鳥兒叫,瞅鳥時,臉便得仰起來。明亮鮮潔的陽光有些晃限,粗枝密葉掩遮著鳥形,待看清鳥了,揉著眼睛,背著書包,便往學校走。書包有些大,母親到供銷社買的布回來手縫的。課本有兩本,一本《語文》,一本《算術》。大的書包斜挎在身上,跑一步,書包便在屁股蛋上拍打一下。”這些平凡而又溫馨的生活片段,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的溫暖和快樂時光,也讓我們對作者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作者也沒有回避樹下主人生活中的困惑與挫折。在《亂石溝邊樹成林》中,老顧見我身挎相機,手寫筆記,望著我說:“家里有個為難事,我家孩子去年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學,讀了半年,這學期不去了,鬧著要出去打工。看樣子你是個文化人,知道的事多,能不能請你幫忙勸勸他,我們農村人考個大學生實在有些不容易。”這些故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社會發(fā)展過程中,每一代人的不同認知,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平常百姓的真實生活,文字中充滿地氣。
大樹的歷史風云
古樹不僅是自然的守護者,更是歷史的見證者。在《山有木兮》中,作者通過對大樹周邊發(fā)生的歷史事件和名人故事的描寫,為我們展現(xiàn)了一幅幅悠遠的歷史畫卷,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。
《葵花寨下的紅豆杉》《桂山寨上紅豆群》,兩群不同的古樹,都將根系扎進了清末齊二起義的硝煙中。當年,白蓮教起義軍在這里聚集,他們高舉義旗,反抗清朝的統(tǒng)治。然而,由于種種原因,起義最終失敗了。在紅豆杉的濃蔭里,藏著農民軍與清軍廝殺的吶喊;紅豆群的紅果間,凝結著起義者寧死不屈的血氣。當讀者凝視這些歷經劫難仍蒼勁挺拔的古樹,便能觸摸到那段歷史最真實的脈搏。通過這些歷史事件的描寫,讓我們看到了古樹在歷史進程中的獨特地位,它們是歷史的活化石,承載著過去的記憶和情感。
《金珠店的老藥樹》,則見證了一個普通人的奮斗與掙扎。農民張三旺從普通農民到當?shù)卮髴舻哪嬉u,在老藥樹的濃蔭下徐徐展開:他或許曾在樹下盤算生計,或許在與對手的官司糾葛中,對著樹干傾訴憤懣。這株老藥樹,不像紅豆杉那樣浸染著英雄氣概,卻充滿了煙火氣。它的年輪里,刻著鄉(xiāng)土社會的生存智慧與人際博弈,也映照著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對命運的抗爭。作者通過老藥樹的“注視”,讓張三旺的故事超越了個人悲歡,成為鄉(xiāng)土中國轉型期的一個生動注腳。
《隋朝走來的銀杏樹》則多了幾分書卷氣。這株穿越千年的古樹,與畫家甘棠的出生地相連。作者沒有直接鋪陳甘棠的生平,而是以銀杏樹為線索,講述少年甘棠曾在樹下以枝條在地上臨摹作畫,后成為有名的畫家。古樹的沉靜與藝術的靈動相互滋養(yǎng),讓這段歷史少了幾分沉重,多了幾分溫潤,更像是一個勵志的故事,一棵小苗成長為參天大樹,一個山鄉(xiāng)的窮小孩成長為一個有名的畫家。在這里,樹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,更成了文化傳承的精神圖騰。
《漳河坪讀樹》中的古樹,將目光投向了新中國成立前的亂世。陳可莊組織民團抗擊土匪的事跡,在蒼茫的樹影間變得立體:造槍鑄炮的車間人們揮汗如雨,抗擊土匪的吶喊定是驚退了棲鳥,殘存的屋脊還呈現(xiàn)著土匪的罪證。在這些古樹的記憶里,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(yè),卻有著最樸素的家國情懷——當亂世來臨,普通人如何用勇氣守護家園。作者讓古樹成為民團抗匪故事的沉默聽眾,那些操槍弄炮的聲響雖已消散,卻在樹干的紋理中留下了永恒的震顫。
通讀全書,最動人的莫過于作者對“樹”與“人”關系的深刻洞察。這些古樹之所以動人,并非因樹本身的古老,而是因為它們承載著人的情感與記憶。祖先艱辛創(chuàng)業(yè),后世耕讀傳家,人樹和睦相處,齊二婦人的剛烈、張三旺的堅韌、甘棠的才情、陳可莊的擔當,都通過樹的存在獲得了更長久的生命力。正如書中所言,古樹是“會說話的歷史”,它們不喧囂、不辯解,只是靜靜矗立,卻讓每一個走近的人,都能在樹影里讀懂光陰的重量。
《山有木兮》的魅力,正在于它讓歷史從故紙堆中走出,在古樹的枝葉間獲得了溫度。當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,在紅豆杉下感受英雄氣,在老藥樹前體會煙火味,在銀杏林中觸摸文人心,便會明白:所謂歷史,從來不是遙遠的故事,而是存活在大地與草木間的生命記憶。這或許正是杜文濤書寫的深意——守護古樹,便是守護我們與過去對話的通道;讀懂古樹,便能讀懂我們自己的來處。它不僅是一部對古樹的贊歌,更是一部對生命、對歷史、對社會、對文化的深刻思考之作。
古樹是大地寫就的編年史,每一棵都見證漫長歷史,也藏著無數(shù)秘密。杜文濤以散文為鑰匙,叩開古樹的記憶之門:紅豆杉、老藥樹、銀杏、青岡、楠樹……不再是沉默植物,而成為串聯(lián)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的歷史坐標。閱讀《山有木兮》,我們在喧囂的現(xiàn)代生活里找到一片寧靜的精神家園,感受到自然力量與文化魅力;守護古樹,便是守護我們與過去對話的通道;讀懂古樹,便能讀懂我們自己的來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