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劉川 孟江
在白河縣,有一種小吃陪伴了當(dāng)?shù)貛状说某砷L,那便是承載著鄉(xiāng)愁記憶的白河苞谷饃。它以當(dāng)?shù)仡w粒飽滿的玉米為原料,用傳統(tǒng)工藝制作而成,入口有獨特的嚼勁,鼻尖縈繞著濃郁的玉米清香。一口下去,便是許多人記憶深處最鮮活的家鄉(xiāng)味道。

王金芝在縣城經(jīng)營著一家專賣苞谷饃的小店。天剛蒙蒙亮,店門前就排起了長隊,食客們的期待讓清晨多了幾分熱鬧。走進(jìn)店內(nèi),案板上整齊碼放著剛出鍋的苞谷饃,金黃的色澤在暖陽下愈發(fā)誘人,熱氣裹挾著香味撲面而來,瞬間勾起人的食欲。
“我們?nèi)叶紣蹃磉@兒買苞谷饃,咱白河人就好這一口地道滋味!他們家做苞谷饃都十幾年了,味道從來沒變過,正宗得很。我今天特意來得早,要是來晚了,帶餡的準(zhǔn)賣完了。”?椭芘窟吪抨犨呅χc身旁人說道。

為探尋這地道風(fēng)味的制作過程,筆者走進(jìn)了苞谷饃的加工場所。只見做饃師傅程本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,動作嫻熟而專注。她先將鍋中的涼水燒至沸騰,再把提前備好的苞谷面緩緩倒入鍋中,手持工具快速翻拌,確保面粉均勻受熱。待面燙好取出,稍微晾涼之后反復(fù)揉搓,力道均勻,直到面團(tuán)變得細(xì)膩筋道,透出淡淡的黃色。
制作帶餡苞谷饃時,程本菊從大面團(tuán)上熟練地揪下大小適中的面塊,手心一揉一按,放入提前用豆腐、酸菜、豆芽炒制的餡料,雙手輕巧地將收口捏緊。指尖翻飛間,一個個圓潤的面團(tuán)迅速成型,再輕輕壓成圓餅狀,整齊擺放在案板上等待下鍋。
談及苞谷饃的制作訣竅,程本菊如數(shù)家珍:“苞谷饃是咱白河的特色食品,分薄款和厚款兩種。厚饃講究‘開水燙面、小火慢炸’,火候要拿捏得恰到好處,這樣才能把玉米本身的香味徹底激發(fā)出來,口感扎實又香甜;薄饃則更考驗火候,得炸到外皮金黃酥脆,放到嘴里輕輕一咬,‘咔嚓’一聲,那才是最地道的口感。”
話音剛落,程本菊便起鍋燒油。待油溫升至九成熱,她將生饃逐個放入鍋中,油鍋里瞬間“滋滋”作響,仿佛奏響美味的序曲。苞谷饃在熱油中慢慢浮起,隨著時間推移,顏色由淺黃漸變?yōu)檎T人的金黃,油香與玉米香交織,顯得格外誘人。程本菊不時用夾子輕輕翻動,眼神專注地觀察苞谷饃的顏色變化,確保每一面都受熱均勻,不焦不糊。
幾分鐘后,炸好的苞谷饃被撈出,瀝去多余油分,整齊擺進(jìn)竹筐。竹筐的天然紋理襯著金黃的饃,透出一股原生態(tài)的質(zhì)樸。打包完成后,它們便被送到等候的食客手中。
“平時一天能賣四五百個,到了節(jié)假日,銷量能翻幾番,上千個都不夠賣!不少來橋兒溝游玩的游客嘗過之后都覺得新鮮,說這是白河的特色,不僅自己吃,臨走時還會多帶幾份,想讓家人也嘗嘗。”談及生意,王金芝臉上滿是欣慰,“還有西安回民街的商戶經(jīng)常來訂貨,只要下單,我們就現(xiàn)做現(xiàn)發(fā)。這苞谷饃是純天然食品,沒有任何添加劑,吃的就是純粹的玉米香。很多人都說,一吃就想起童年的味道。”
一塊小小的苞谷饃,個頭不大,卻蘊(yùn)藏著白河人的飲食智慧與生活溫情。它不僅是當(dāng)?shù)厝瞬妥郎喜豢苫蛉钡拿牢,更是白河文化與記憶的載體。用最樸實的原料,堅守最傳統(tǒng)的工藝,這一口玉米香,留住了鄉(xiāng)愁,也吸引著更多人走進(jìn)這座小城,探尋屬于白河的獨特風(fēng)味。